党建信息

党建信息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党建信息 > 正文
经济学系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体会
发布日期:2020-11-10访问次数:

近两个多月以来,经济学系全体教职工党员采取多种形式,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一书进行了集中全面系统的学习。该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着眼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特点,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系统学习,经济学系教职工党员结合自身的科研、教学工作实际,从多个维度对该书的多个主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和领会。下面,我们将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对本支部教师党员的学习体会作摘编与分享: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运动中的绝大多数人,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的基本概念,也是《共产党宣言》所确立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关于人民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人民思想,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祁春节老师结合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讨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此次疫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兜住民生底线,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决战脱贫攻坚,让人民共享全面小康。

柳鹏程老师以“一切为了‘为人民谋幸福’”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她认为,以人民为中心,走群众路线,一直是我党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体现在党章中“人民”和“群众”的字样多次反复和出现。比如,党章的第一章中“人民”字样出现了15次,“群众”字样出现了34次,开宗明义强调“…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这些都体现了我党一贯的宗旨和立场,在过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多的体现为革命和斗争,为了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流血牺牲明确的告诉了世人。在新时代,我党的宗旨和立场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放弃,只是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要解决的是新的问题。

马强老师分享了自己对如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理解。他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与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让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长点将不断涌现,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二、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该书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诠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怎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并从供给、需求、分配、投入产出和宏观经济循环等角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的阐释。概括来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冯中朝老师认为,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大政方针和发展思想。该讲话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逐步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数量质量型增长转变,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政绩考核和制度环境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为我国经济优质高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黄勇老师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分享。他说,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明确提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还创造性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科学擘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精准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三、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中国脱贫攻坚战这个主题,李志平老师阐明了脱贫攻坚对于中国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做法和成就,系统总结了脱贫攻坚战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这些论述立足于中国实际,系统回答了我国脱贫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新时代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指导。

宋金田老师指出,“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现有承受能力的标准,是高质量脱贫摘帽的关键所在,既有利于加快补上贫困地区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等方面的短板,也有利于逐步缩小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确保贫困群众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冯中朝老师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描绘了宏伟蓝图,同时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英明论断,一方面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科学把握;另一方面充分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将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民生活彻底改善,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逐步实现等值化,造福亿万农民。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将大大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四、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这一专题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这一专题,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这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应对风险挑战,赢得发展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陶建平老师说,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上下更大功夫,更好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章胜勇老师提出,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充分展现中国制度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沉着应对,领导和指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科学防治,在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的同时,基本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的传播,并推动了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过程中,不仅陷入了制度失灵、管理失效、社会失序、物资匮乏、感染人数激增的混乱局面,而且宁愿牺牲民众生命,也不愿意让资本利益集团为巨额防疫投入买单,甚至提出“群体免疫”的策略。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疫情防控形势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他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构和完善,尤其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制度,明确了正确处理社会整体、群体、个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准则,促使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强化,有利于在重大灾害来临时,广泛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有效进行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形成全社会抗击疫情的强大社会合力,这是我国最终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的决定性因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关系国计民生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技术资源等大都由国家和集体来支配,这就为国家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资源和力量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有利于统一意志、强化共识,保持政令畅通,使党和政府决策部署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实践表明,无论是全国各地援助湖北的医疗队、医务人员和急需医药物资的快速调配,还是火神山、雷神山等收治医院和多家方舱医院的快速建成,都展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动员能力方面的巨大优势。

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总书记在该书中强调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四个篇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入学习,对于习总书记的“绿色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际上,“绿色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机的统一体。人类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而绿色发展是确保人类、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重要保障,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作为高校教师,绿色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和科学问题,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涂涛涛老师指出,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入学习,对于习总书记的“绿色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际上,“绿色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机的统一体。人类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而绿色发展是确保人类、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重要保障,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作为高校教师,绿色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和科学问题,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黄宁阳老师说,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人人都是主角,应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资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杨芷晴老师指出,作为农业经济的研究者,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在绿色生产与发展领域,农业经济研究学者大有可为。如何推动农业绿色生态化生产?如何有效处理农村化肥农药污染和农业废弃物排放问题?如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农产品“走出去”?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研讨。

六、新时代、新要求、新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学习有收获,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我们理论学习要有收获,就要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带着使命学,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本职岗位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

刘颖老师指出,我们要把握“新要求”,奋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激情和执着,在坚定的信念中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坚定必胜信心,敢于“下深水”,敢啃“硬骨头”,勤奋工作,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紧紧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要求,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素质奋进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切实拿出奋发有为的新干劲,开创践行初心使命的新境界。

聂飞老师指出,深刻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精神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出实效。我们必须要学习跟进、认识跟进,更要行动跟进,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面对复杂的各种工作局面,只有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才能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只有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才能更精准地进行工作前置安排,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成本。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就可以更好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更好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马春艳老师也表示,在工作中要勇于面对新问题,发挥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的形势,党中央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习总书记强调:“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的5年,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讲,要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紧紧围绕自身的教师本质工作,积极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手段等的创新,争当开拓创新的“先行军”,为国家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秦臻老师指出,对一名教师来说,时刻了解国家大事要闻,关心国家命运是必修课。我们青年人应坚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维持国家和谐稳定的大局与良好的发展方向。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这“四个自信”正是需要核心价值观去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推广更需要传递,永不熄灭。作为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更要起带头作用,去影响后一辈,为良好价值观的传递起积极作用。



熊航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新时期要主动担当,砥砺前行。他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落脚点在于担当使命。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校教师除了担当立德树人的使命外,还需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担当服务社会的使命,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共同致力于社会发展。作为农业大学的高校教师,我深知担当使命的重要性,一直在从事致力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如参与研究智慧水肥一体化技术,探讨智能化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对于提高农作物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农业种植智能化生产与经营的重要意义。此外在疫情期间,我所在的课题组对湖北省6县市的360个农户固定观察点以及武汉三个农业生产区的120个农户进行电话访谈调研以了解湖北省春耕备耕形势,精准破解耕种的突出问题。在前行的道路上,我时刻牢记肩上的使命,把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放在同等位置,砥砺前行,努力服务于社会,担当作为。

马绵远博士提出,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砥砺前行,不断提高治党治国理政水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非凡成就。当下,是祖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自己开启个人发展和实现自我提升新篇章的重要时间点。20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一百岁生日,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永葆朝气蓬勃,不带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努力工作,以个人最好的成绩为党和国家献礼。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气象,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将科研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党和祖国的事业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文字:杨芷晴